执法联动守碧波,万尾鱼苗润海湾。为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,持续提升海域生态质量,七月伊始,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联动多部门打出“组合拳”,以联合执法筑牢防线,以科学修复激活生态,全力守护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的碧海银沙。
执法亮剑:立体巡查织密生态防护网
7月1日,海门生态环境局联合海警工作站开展专项执法行动。执法人员登上江苏海门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监管基地平台,对周边海域进行全方位巡查,重点排查非法捕捞、违规排污、非法占用海域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。通过“陆域监管+海上巡查”的立体联动模式,形成执法震慑力,为蛎岈山海域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。
科学修复:万尾鱼苗助力海洋生态焕新
紧随执法行动,7月4日,“2025年海门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人工增殖放流活动”在海门港新区2号港池海润达码头顺利启动。活动严格依据《海门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——牡蛎礁生态保护修复及人工增殖放流项目实施方案》等文件要求,靶向开展生态修复。经过前期科学评估,选定网仓洪航道北侧的三夹沙沙脊尾端区作为放流点,该区域是围填海影响区域生态功能恢复的关键节点,适宜半滑舌鳎等底栖鱼类栖息繁衍。
当天,10万尾全长≥5cm的半滑舌鳎及3万尾半滑舌鳎标志鱼经现场验收合格后,顺着滑道有序跃入碧波。这些鱼苗不仅规格达标、活力充沛,其中的标志鱼更将为后续生态监测提供数据支撑。一尾尾鱼苗融入大海,既是对围填海区域生态的“补偿”,更能通过鱼类的栖息、摄食等行为,助力改善海域水质、促进食物链重建,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新动能,推动围填海区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。
未来蓝图:协同共建美丽海湾新格局
此次“执法+修复”的联动举措,是海门区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。通过强化监管震慑违法行为、科学放流补充生物种群,不仅有效改善了海域生态环境,更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、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。
海门生态环境局将持续秉持“生态优先”理念,深化多部门协同机制,探索创新海洋生态保护模式,以扎实行动守护海门蓝色海岸,全力打造“水清、岸绿、滩净、湾美、人和”的美丽海湾画卷。